一、微专业介绍(限300字内)
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与信息技术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与传承。聚焦于融合建筑学、信息技术、材料科学及工程力学等多学科知识。培养能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古建筑监测、评估、修复及可持续管理问题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以预防性保护为核心导向,强调通过数字化建模、智能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构建古建筑的“健康档案”与动态预警系统,实现从被动抢救到主动预防的转变。培养学生掌握建筑遗产数字化采集(如三维建模、倾斜摄影)、智能算法开发(如残损识别、抗震分析)及云平台运维等核心技术, 本专业旨在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输送兼具传统技艺认知与现代技术创新的专业人才,推动“文遗+科技”融合发展,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共生。
二、培养目标(限200字内)
目标1:技术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建筑数字化采集(如三维建模、倾斜摄影)、智能算法开发(如残损识别、抗震分析)及云平台运维(如监测预警系统)等核心技术。
目标2:学科交叉,注重跨学科实践能力,使学生兼具建筑历史知识、结构力学分析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例如通过地震模拟试验优化古建筑抗震性能。
目标3:创新研究,推动智能材料、无损检测技术及自复位加固方法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提升古建筑保护的科技含量与可持续性。
目标4:实践应用,通过合作项目及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历史建筑活态传承
三、招生对象及要求
面向全校2023,2024级本科生
四、师资配备
教学团队总教师人数达20人,核心成员9名,其中有湖南省文物局文博智库专家2名,教授3名,副教授2名,具备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达到77%,是一支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所有微专业课程均由教学经验丰富、坚持科研和工程设计实践的教师授课。
五、课程教学计划
表1 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与信息技术微专业课程与教学计划
序号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课程属性 |
学分 |
学时 |
其中 |
考核方式 |
开课学期 |
讲课 |
实验 |
上机 |
其他 |
1 |
3103010065 |
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与信息技术概论 |
必修 |
2 |
32 |
|
|
|
|
考查 |
第5学期 |
2 |
3103010066 |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
必修 |
2 |
32 |
|
|
|
|
考查 |
第5学期 |
3 |
3103010067 |
历史建筑数字孪生技术 |
必修 |
2 |
32 |
|
|
|
|
考查 |
第6学期 |
4 |
3120040040 |
历史建筑考察与数字化重构 |
必修 |
2 |
32 |
|
|
|
|
考查 |
第6学期 |
说明 |
修读本微专业必须完成8学分,其中必修8学分,选修0学分。 |
六、学制及结业要求
学制:1年,总学分要求:8学分,学生完成规定总学分的微专业课程学习且成绩合格,由学校颁发微专业结业证书。
七、报名安排及选拔方式
请按照学校教务处的通知进行报名
八、录取及学费缴纳
录取:由建筑学院初审,学校教务处复审
学费缴纳:修读微专业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按湖南省物价部门核定的学分收费标准缴费,修读费按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一次性缴清。
九、咨询方式 建筑学院 教务办刘老师 8505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