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在线

Xuegong Online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工在线 > 正文

学工在线

光伏赋能乡村振兴 长理实践团探寻绿色发展多元路径

作者: 来源:  日期:2025年09月09日 人气:

当“双碳”目标的绿色蓝图与乡村振兴的民生需求在田野间交汇,光伏产业不再是单纯的清洁能源符号,而是成为破解乡村土地紧张、增收乏力、观念滞后等深层问题的“钥匙”。不久前,2025年新澳门原料网站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生实践团深入湖南衡山、祁东乡村,解码“农光互补”“屋顶光伏”两类模式的实践逻辑——这场扎根乡土的探索,不仅改写着乡村的能源结构,更在重塑其产业形态、治理机制与价值观念。

2025年新澳门原料网站

(实践团合影)

多地实践——光伏与乡村的创新融合

衡山县糖铺的农光互补光伏场站,展现出土地“立体利用”的创新思路。实践团现场观察发现,光伏板架设在空中,下方种植着中药材、食用菌等喜阴作物,使原本单一的果园实现了“光伏发电与农作物种植双丰收”。当地农户介绍,每亩地每年可获得1500元租金,在园区务工每天还有约80元收入,一户家庭年均增收超2万元,土地产出效益提升逾六成。此外,该场站19.84MW的并网机组通过智能调度,优先保障周边3个乡镇用电,项目全周期预计为当地带来1.5亿多元税收,不仅稳定了村民用电,还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实践团与衡山县乡村振兴局、发改委工作人员及光伏企业负责人交流后了解到,当地已构建“农光互补+村级光伏集体经济”模式,6个村的光伏项目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不过,发展过程中仍面临挑战:生态保护红线导致可用于建设光伏的土地资源有限,光照时间较短影响发电效率,利益分配公平性、土地流转手续规范性等问题亟待解决。对此,实践团建议,需细化利益分配规则,盘活村内闲置资源,加强政府、企业与村集体的协作,以破解发展瓶颈。

祁东县的屋顶光伏则开辟了户用能源的新路径。实践团深入乡村发现,当地形成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和“企业租赁”两种主要模式:部分农户通过光伏发电实现了用电自给自足,还有余电上网获得收益;另一些农户则通过出租屋顶,实现了“零风险”的稳定收入。创维、正泰等企业的参与,让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企业通过入户宣传、案例展示等方式,逐渐消除了部分村民对“光伏辐射”的担忧。当地推广部门透露,未来还将探索阳台分布式光伏及“光伏+储能”等商业场景,进一步挖掘屋顶资源的潜力。

2025年新澳门原料网站

(渔光互补厂站)

2025年新澳门原料网站

(实践团与田家村村委会负责人交流)

2025年新澳门原料网站

(实践团走访某农户)

光伏赋能的共性与差异

从衡山的“农光互补”到祁东的“屋顶光伏”,乡村中一片片蓝色光伏板,已超越其能源生产的基本功能,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光伏与农业、民居的深度融合,不仅重构了乡村能源结构,更推动了产业形态、治理机制与生态观念的革新,为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提供了实践样本。

在产业层面,“清洁能源+特色农业”打破传统生产边界,实现“光电与农产共融”,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拓宽产业增值空间,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在治理层面,光伏项目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新型协作机制。村民通过参与项目运营,不仅提升了议事能力和主体意识,也推进了乡村治理向精细化、民主化迈进,逐步构建起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共同体。

更深层次上,光伏的推广正在重塑乡村的价值观念。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推动村民实现从“被动环保”到“主动生态”的转变,一批具有新能源意识的新型农民正在成长,为城乡文明融合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长远来看,乡村光伏实践不仅是“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的有益探索,更彰显出中国在绿色现代化道路上的实践智慧。它证明乡村完全可以成为绿色发展的主阵地,技术创新能够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统一。长理实践团所记录的,正是这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缩影——光伏所照见的,不只是一条致富之路,更是一幅城乡共融、人与自然共生的发展新图景。

(文/陈志彬 /王博 一审/谢喆 二审/张晓烽 三审/王明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