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当代大学生在享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多元文化冲击、价值观念碰撞、学业就业压力增大等多重挑战,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主要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心理育人模式,在解决深受中华文化语境影响的中国学生心理问题时,常显露出文化不适配性与实效性不足的局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厚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理念和道德规范,与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心理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有机融入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能够为其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增强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既是回应时代诉求、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传承发展中华文明、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健康心态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举措。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育人的价值意义
1.筑牢文化根基,增强育人工作的民族性与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心理育人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标识。一是能够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引导学生从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形成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抵御不良文化侵蚀,筑牢心理健康的文化根基。二是能够凸显心理育人的中国特色,摆脱对西方理论的过度依赖,构建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符合中国人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育人话语体系与实践范式。三是能够提升育人工作的深度与温度,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命智慧、人生哲理和道德关怀,能够使心理育人超越单纯的技术干预,更具人文关怀和精神引领力。
2.丰富内容供给,提升育人资源的多样性与实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能极大丰富高校心理育人的内容与方法。一是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如儒家的“修身”思想、道家的“无为”理念、佛家的“静心”法门、中医的“身心一体”观等,为理解心理现象、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了不同于西方心理学的东方智慧。二是拓展了有效的调适方法,传统文化中的静坐、冥想、书法、太极、音乐等多种修养方式,可作为心理调适的有效手段,帮助学生舒缓压力、平和心境、提升专注力。三是涵养了积极的价值观,传统文化强调的“仁爱”“诚信”“孝悌”“廉耻”“勇毅”等品质,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宝贵教育资源。
3.契合学生特点,强化育人过程的针对性与亲和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实践,更贴近中国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一是易于引发情感共鸣,根植于血脉的文化基因使得学生更容易对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典故、格言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更愿意接受其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二是符合思维认知习惯,传统文化强调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体悟等思维方式,与中国学生习惯的认知模式更为接近,有助于降低理解与接受的心理门槛。三是满足深层精神需求,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环境下,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内在和谐等理念,恰恰能够回应学生对心灵安宁、生命意义探寻的深层需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育人的理论逻辑
1.文化认同与心理建构的内在关联
个体的心理结构与过程深受其所在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认同是心理健康的深层基石。一是文化背景塑造心理特质,中华文化圈所强调的集体主义、关系导向、自律内省等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中国学生的自我概念、情绪表达和人际互动模式。二是文化资源提供意义框架,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生命观、价值观为个体解释经验、应对困境、追寻意义提供了重要的认知和情感框架,是心理适应的重要资源。三是文化认同促进自我统一,对民族文化的积极认同有助于学生整合自我概念,增强自尊感和归属感,减少因文化冲突或迷失带来的心理困扰,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
2.传统智慧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与现代心理学理论存在深刻的共鸣与互补关系。一是身心合一与整体健康观,传统中医和养生思想强调身心交互影响,与现代心身医学、健康心理学的整体观高度一致,为全面理解健康提供了依据。二是内在修养与积极心理学,儒家“修身”、道家“养性”等强调通过内在德性和心性的修炼达成自我实现与和谐,与积极心理学关注优势、美德和幸福感的取向相契合。三是辩证思维与认知行为理论,传统文化“物极必反”“祸福相依”等辩证智慧,有助于个体灵活认知、调整不合理信念,与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原则有相通之处。
3.教育融合与价值引领的逻辑必然
将传统文化融入心理育人是实现全方位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一是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心理育人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文化则致力于培养君子人格,二者在追求个体人格完善、社会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二是教育内容的互补共生,现代心理学提供科学理论与方法,传统文化提供人文精神与价值导向,二者融合可以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增强育人的完整性和深刻性。三是教育过程的潜移默化,传统文化重视“教化”与“熏陶”,强调环境育人和榜样示范,这与心理育人注重体验、感悟和内化的过程特性相吻合,共同作用于学生价值观和心理品质的塑造。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育人的现实挑战
1.文化认知偏差与转化创新不足
当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运用仍存在表面化、片面化甚至误读的问题。一是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倾向,部分师生未能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简单将其视为过时或封建的产物,缺乏深入理解和认同。二是“拿来主义”与形式化问题,一些融入实践生搬硬套、简单嫁接,未能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导致效果不佳。三是过度娱乐化与解构风险,为吸引关注,有时采用不当方式解读甚至戏说传统文化,削弱了其严肃性和教育性,可能造成认知混乱。
2.教育体系断层与融合机制欠缺
高校现有体系在支持传统文化与心理育人深度融合方面尚存短板。一是课程体系整合不足,缺乏系统性的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教材开发,多为零散点缀。二是教师队伍素养有待提升,部分教师自身传统文化底蕴不足,缺乏将两者有效结合的教学能力和咨询技术,影响了融合深度。三是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心理育人工作涉及多部门,未能有效形成合力将传统文化资源统筹整合到各类育人环节中,存在碎片化现象。
3.实施路径单一与时代适配不够
传统的融入方式和载体难以完全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一是融入方式较为传统,较多依赖讲座、展览等传统形式,互动性、体验性不足,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二是新媒体平台运用不充分,未能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媒介创新传播传统文化心理智慧的方式,教育主体话语权减弱。三是与心理干预结合不深,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心理调适思想和技术,如正念、静观等,科学地应用于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实践,仍需深入探索和规范。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育人的实践路径
1.深化课程建设,构建融入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传承文化、实施育人的主阵地,必须系统设计。一是开发特色融合课程,组织开发如《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等必修或选修课程,编写融合教材,系统介绍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与调适方法。二是革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在现有心理健康课程中有机嵌入传统文化典故、格言、案例,采用讨论、辩论、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智慧。三是加强师资培训与教研,开展专项培训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和融合教学能力,鼓励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分享优秀实践案例。
2.营造文化环境,拓展融入新场域
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是隐性育人的重要途径。一是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在校园景观、楼宇命名、场所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营造富有文化底蕴和美感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浸润中感受文化魅力。二是丰富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节、经典诵读、书画展览、武术太极、茶艺香道等蕴含心理育人元素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三是建设网络文化传播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校园APP、短视频等新媒体,打造传播传统文化心理知识的数字化平台,创作生动有趣的文化产品,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3.创新咨询服务,提升融入专业性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心理育人的关键环节,需要专业化的融合探索。一是挖掘传统调适技术,系统整理和研究传统文化中的静坐、冥想、呼吸调节、艺术治疗等身心调适方法,在评估基础上科学地应用于个体或团体辅导。二是开发本土化咨询模式,探索将“仁爱”“同理”“中庸”“和谐”等理念,以及辩证思维、叙事疗法等与西方咨询技术结合,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咨询框架。三是提升咨询师文化能力,加强对心理咨询师的传统文化培训,使其能够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运用文化资源,更有效地开展跨文化心理辅导。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育人,是一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提升心理育人工作质量、应对学生复杂心理需求的现实策略,更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培育时代新人的长远之策。面对当前存在的认知、体系与实践层面的挑战,高校需立足育人根本,遵循内在理论逻辑,通过深化课程改革、营造文化环境、创新咨询服务等多维路径,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文化自信、卓有成效的高校心理育人体系,为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担当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作者康楠系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责任编辑:武如云